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效果,有了新变化!

2020-4-21 1988.TV农化头条

据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期监测和研究,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持续发展,抗药菌分布区域扩大,对小麦产量、质量和食用构成威胁。

多菌灵抗性持续增强

多年前华东麦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已出现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小麦赤霉病病菌,现在在这一地区这些抗药菌群体数量大,在自然群体中所占比例高。尽管在赤霉病发病初期通过提高多菌灵用量有一定防效,但在小麦收获前遇阴雨天时赤霉病仍然会暴发危害。

抗药菌分布区域扩大

近些年,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赤霉病病菌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山东、河南、湖北部分地区也已出现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小麦赤霉病菌株,尤其是在豫南麦区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生较重。

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不仅因抗药性的产生而失去对赤霉病的防效,而且会刺激病菌产生毒素,增大对食品的威胁。

戊唑醇低抗菌群出现

低量用药也刺激产毒

近年还发现,已有对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产生低水平抗性的小麦赤霉病菌株出现。在亚致死剂量下,使用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和使用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样,也会使赤霉病菌产生更多的呕吐毒素(赤霉毒素)。

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效果,有了新变化!

专家荐用新型药种

在赤霉病常发地区,可以在小麦扬花5%时选用氰烯菌酯和叶菌唑(有效成分15~20克/亩)、氰烯菌酯和戊唑醇(有效成分16~24 克/亩)、丙硫菌唑(有效成分8~12克/亩)、氟唑菌酰羟胺(有效成分8~10克/亩)兑水喷雾;在扬花达到80%~95%时(与前一次施药约间隔3~5天)再喷药次。

在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生比较严重的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及豫南等地,不推荐使用多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由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在由多个小穗组成的麦穗上,1个孢子侵染即可能扩展到穗轴引起穗枯,所以喷药时应用足水量,提高雾化效果,确保各小穗均匀着药。

适期足量用好戊唑醇

从监测结果及生产上的情况看,近年大面积生产上广泛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种戊唑醇,仍然是防治赤霉病的适用药种,但应注意适期用足药量均匀喷雾。

这一方面有利于将赤霉病菌杀灭在孢子萌发和侵入麦株之前或侵染初期,病害防治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多地杀灭赤霉病菌,减少产毒菌数量,降低赤霉毒素在商品麦中的含量。

戊唑醇、氟环唑是唑类杀菌剂中对作物生长抑制作用较强的药种。在低温期大剂量使用这些,或者在施药后一两天内遇强降温天气,容易对小麦抽穗和灌浆结实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要盲目增大这些药的用量,或者在短时间内反复使用。

戊唑醇、氟环唑单次纯药亩用量一般不要超过15克,两次大量施药宜相隔1周以上。较好的方法是,将这些药按较低剂量与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对小麦生长发育无抑制作用的药种混用或交替使用。

用好无抗性新型药种

将戊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不同作用机理的防治赤霉病适用药种混用,是较好的选择。

据了解,丙硫菌唑与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机理相仿,但两者无交互抗性,能较好的杀灭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赤霉病菌。

吡唑醚菌酯等药对赤霉病菌孢子萌发和初始侵染抑制作用较强,对赤霉病菌丝的杀灭活性较弱,宜在早期(齐穗后至扬花初期)将其与戊唑醇等药混用。只要能有效控制赤霉病发生,自然能减少赤霉病菌产毒,降低商品麦呕吐毒素含量。

使用叶菌唑、丙硫菌唑、氟唑醚酰羟胺等新型药种,或者将其与戊唑醇等药混用或结合使用,能更好地杀灭赤霉病菌,减少赤霉毒素的产生,只是防治成本相对较高。

大面积生产上,可以根据当地赤霉病菌抗药性、天气条件及赤霉病发生趋势等,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用案,在控病、保产、保质效果的同时,节本、增效。

来源:水清农场

免费加群

上一篇:茨菇种植前景如何?茨菇市面上价格如何

下一篇:小麦孕穗期是什么时候?是几月份?遇到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同意并阅读《火爆农化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nh1988TV关注

点击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