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有哪些变化?

2021-3-31 1988.TV农化头条

按照《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2020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麦蚜、小麦赤霉病、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24种重大病虫草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组织专家会商后,形成《2020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本文仅摘取“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相关内容。

褐飞虱

1、监测结果

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首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5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0~62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3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548倍)。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8~35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500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6~40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抗性(抗性倍数大于40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有所增加。据有关省植保站反映,由于吡蚜酮被作为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连续多年使用,使用量已从6克(按有效成分计算)提升到10克(按有效成分计算),田间防治效果已下降到80%左右,应引起水稻主产区各级植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2、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状态,对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对其它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尽量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药性继续发展。

白背飞虱

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184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78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1.8~15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1.0~10倍、对呋虫胺抗性倍数1.0~11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2、对策建议

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当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噻虫嗪、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

灰飞虱

01监测结果

目前监测地区灰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烯啶虫胺,以及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等药剂处于敏感状态;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29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灰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02对策建议

在灰飞虱产生抗药性地区,严格限制毒死蜱使用次数,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防治灰飞虱;在水稻生长后期,当灰飞虱与褐飞虱混合发生时,不宜使用噻虫嗪进行防治。

稻纵卷叶螟

01监测结果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7.8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目前监测地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10.0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稻纵卷叶螟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02对策建议

在稻纵卷叶螟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等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

二化螟

01监测结果

对双酰胺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安徽沿江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双酰胺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12~2060倍);湖北省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28倍);江苏、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敏感状态。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安徽、湖北省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增加3~10倍。

对大环内酯类药剂抗性

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江西环鄱阳湖地区、湖南中南部地区二化螟种群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143倍);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7.4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江西、湖南省二化螟种群对阿维菌素抗性倍数增加3-10倍。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

浙江、江西、湖南省大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毒死蜱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三唑磷抗性倍数31~153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2~45倍);安徽、湖北、四川省二化螟种群对三唑磷、毒死蜱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对三唑磷抗性倍数1.5~6.6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2.1~5.6倍)。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二化螟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02对策建议

二化螟对杀虫剂抗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大部分稻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高水平抗性,对阿维菌素、三唑磷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因此二化螟抗性治理要采取分区治理措施,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在中等水平抗性以下地区继续限制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药剂使用次数,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双酰肼类药剂,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为应对二化螟抗药性问题,在采取低茬收割、深水灭蛹、性诱控杀等非化学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改变施药的方式,采用秧苗药剂处理技术来早期防控二化螟,减少大田期施药次数和农药使用量。

稻瘟病

01监测结果

从辽宁、浙江、安徽等5省的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获得203株稻瘟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从来自辽宁、浙江省的菌株中发现5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产生抗性,7株菌株对嘧菌酯产生抗性,抗性频率均小于4%。

02

对策建议

稻瘟病菌已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产生零星的抗性,建议生产中使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防治水稻稻瘟病时,注意与稻瘟灵、三环唑、咪鲜胺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水稻恶苗病

01监测结果

从辽宁、黑龙江、安徽等5省的6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病样上随机分离纯化共得到273株水稻恶苗病菌菌株。经抗药性检测,发现177株恶苗病菌对氰烯菌酯产生抗性,其中黑龙江、江苏、安徽省抗性菌株占比更高,抗性频率都大于50%;辽宁、浙江省也发现有较高频率的抗性菌株存在,抗性频率为33.3%~39.8%。结果表明,抗氰烯菌酯的水稻恶苗病菌在我国处于发展和蔓延态势,特别是黑龙江、安徽省的部分稻区恶苗病菌种群已对氰烯菌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02

对策建议

在氰烯菌酯抗性严重的地区停止使用氰烯菌酯及其复配药剂;在其它地区,注意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咪鲜胺等三唑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或咯菌腈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混配或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此外,需注意从无病地区引种,尽量避免种子带菌。

稻田杂草

01稗草

对二氯喹啉酸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9省的40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230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为85.7%,其中104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45.2%;江西、黑龙江、安徽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其中江西高水平抗性比例更高,为65.5%。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五氟磺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9省的40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231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五氟磺草胺抗性频率为77.9%,其中91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39.4%;黑龙江、安徽、江西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50%,其中黑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更高,为55.6%。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五氟磺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氰氟草酯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9省的40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235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51.9%,其中2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11.5%;黑龙江、辽宁、浙江、安徽、江西省高水平抗性比例都超过10%,其中黑龙江省高水平抗性比例更高,为24.4%。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恶唑酰草胺抗性

从辽宁、江苏、湖南等6省的24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97个稗草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恶唑酰草胺抗性频率为42.3%,其中3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3.1%;从黑龙江、吉林省稗草种群样本中检测到高水平抗性种群,抗性比例分别为4.9%、9.1%。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恶唑酰草胺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02千金子

从吉林、江苏、湖南等7省的23个县市稻田中采集得到100个千金子种群,经抗药性检测,对氰氟草酯抗性频率为34.0%,其中7个种群抗性指数大于10倍,占监测总种群7.0%;从吉林、浙江、安徽省千金子种群样本中检测到高水平抗性种群。与2019年监测结果相比,稗草对氰氟草酯抗性指数总体变化不大。

03对策建议

稻田杂草防控要立足治早治小、封杀结合的防控策略,突出土壤封闭处理技术应用,减轻后期茎叶处理防控压力。加强稻田杂草抗药性监测,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鉴于黑龙江、安徽、江西省大部分稻区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抗性频率较高,建议在高水平抗性地区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加强氰氟草酯科学使用指导,推荐稗草2-3叶期用药,杜绝晚用药的错误习惯,一季水稻只使用1次,严格按标签推荐剂量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来源:全国农技推广

免费加群

上一篇:2021年山东省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

下一篇:2021-3-31国内钾肥价格行情早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同意并阅读《火爆农化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nh1988TV关注

点击客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