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不止差两字,再用时,可得走心了

2018-8-7 1988.TV植保技术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可防治多种作物病害,但是两者又有不同,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区别:

嘧菌酯

一、活性:吡唑醚菌酯>嘧菌酯=肟菌酯=醚菌酯

二、杀菌谱: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酯

三、内吸性: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

四、性: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五、抗紫外线能力: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

六、熏蒸活性: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都有,而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没有

七、作物性:吡唑醚菌酯>嘧菌酯

八、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啶氧菌酯>醚菌酯>嘧菌酯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多或少都有植物健康作用,而吡唑醚菌酯的植物健康作用尤为突出。此外,因吡唑醚菌酯没有内吸输导作用,透叶能力也很弱,使得施药后滞留于施药部位,保护性和植物健康作用更为突出。

与吡唑醚菌酯不同,嘧菌酯不仅能透叶,且能在植物木质部上行输导。这一特点使其在作物根茎部病害上的药效明显优于吡唑醚菌酯。如沟施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上,阿米西达一枝独秀,而吡唑醚菌酯则无能为力。由于引起作物纹枯病和立枯病的立枯丝核菌,在自然条件下,不仅不产生有性孢子,而且无性孢子也很少见到,故以杀孢子见长的吡唑醚菌酯对其效果较差,而内吸性较强的嘧菌酯不仅能杀灭孢子,而且能进入作物体内杀死菌丝,效果较高。立枯病的发病部位是介于种子(种薯)与土表之间的茎基部,种子(种薯)处理后内吸性强的嘧菌酯通过上行输导经过发病部位,效果好。吡唑醚菌酯因没有内吸性,无法通过发病部位,故效果差。纹枯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上,嘧菌酯的效果不仅高于吡唑醚菌酯,而且高于其它同类。其它根茎部病害如西瓜蔓枯病等同样道理。

有无内吸性直接影响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不同作物上的表现。田间作业时能很好地喷施均匀的,吡唑醚菌酯的表现较好。难以喷施均匀的,嘧菌酯因其有内吸性,可弥补这一点,效果表现较高。

熏蒸活性对于某些特种病害如白粉病具有意义,特别在温室等设施栽培的小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具有熏蒸作用的发挥,故醚菌酯、啶氧菌酯的药效要好于其他品种。

水稻病害的药效,纹枯病:嘧菌酯>醚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稻瘟病:

吡唑醚菌酯>肟菌酯>醚菌酯>嘧菌酯。

果菜炭疽病,甲氧基丙烯酸酯都有较好的效果,吡唑醚菌酯的效果要更高一些。

尽管甲氧基丙烯酸酯对植物真菌四个纲都有效,但对某些病害和病原菌的效果较差,如菌核病、灰霉病及各种镰刀菌病害。对致病疫霉导致的晚疫病,药效一般,远不如对霜霉病的药效。尽管氰烯菌酯在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上取得了登记,实际上是采用了特别高的剂量。如凯润的小包装是8ml/15L水,阿米西达是10ml/15L水,而氰烯菌酯(劲护)是100ml/15L水。这三种药剂都是25%的含量。一旦对镰刀菌高效的其它专利期满,氰烯菌酯在小麦赤霉病上将面临强劲的竞争。近年来某些上升为重点的病害,如柑橘黑点病,黄瓜靶斑病,花生白绢病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没有表现出好的效果。 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的区别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费加群

上一篇:芦笋茎枯病如何用药防治

下一篇:番茄性叶斑病怎样用药

您留言,我回电,快速找产品!

*验证码:

我已同意并阅读《火爆农化招商网代理商服务条款》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嘧菌酯百科知识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索公众号nh1988TV关注

点击客服咨询